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生: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
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师: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板书了课题,围绕课题步步深入,感悟文本。
师:师指谁?
生:老师。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默不作声。
师:注意老师的问题是指谁,而不是问师是什么意思。
生:师指的是田老师。师:那田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呢?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第一问。
师:与师相对的字是?
生:生。
师:生又是指谁?
生:刘绍棠。
师:有谁了解他呢?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生:刘绍棠是著名的作家,代表作有《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
师:这篇课文就是刘绍棠先生写的,原来的题目是《老师领进门》。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生:因为田老师对他有教诲之恩。
师:这也是课题中的恩,在这儿指的是田老师对作者刘绍棠先生的教诲之恩。这教诲之恩在文中又有哪些体现呢?这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第二问。
师:教诲之恩,作者终生难忘,又是为什么呢?这是第三问。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认真自读课文,写下自己的体会。
四、认识质数表、运用质数表、制作质数表1、认识质数表师:判断一个数究竟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它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约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含有约数2、3或者5,那么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可以很快地作出判断,但是有些数我们就不一定就能很快判断出,这时我们可以去查质数表。(出示质数表)师:这是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100以内在这里出现的是什么数?生:质数。师:没有出现的呢?生(脱口而出):合数。师:是这样吗?生:1要除外。师:请你将这些质数读一读,想一想没有出现的数,它们为什么没有出现?然后找出20以内的几个质数,并将它们记住。2、运用质数表师: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判断质数的方法,当我们运用概念判断有困难时,别忘了可以借助质数表。(完成一个判断质数、合数的练习)3、制作质数表师:刚才老师为你提供了一张现成的质数表,你想不想也来制作一张质数表?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就掌握了一种制作质数表的办法。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制作质数表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制作质数表的过程)师:课后请你用这样的方法去制作一个100以内的质数表。[评析:一个静态的质数表,经过教者精心处理,使上述过程成了一个有效地巩固、应用、拓展已学知识的动态过程。]五、游戏中运用概念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种新的数:质数和合数,再加上我们前面学习的奇数、偶数,这么多的概念,你还能识别清楚吗?师:下面我们就来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做个游戏,看看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这个游戏与每个同学的学号有关,游戏之前先请你运用已学的知识研究一下代表你的学号的那个数,你有什么结论?生1:我是8号,8是合数。生2:我是17号,17既是质数还是奇数。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研究结论。(学生小组交流)按如下步骤完成游戏:①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请起立,其中是质数的请到一边排队,你发现了什么?②请站着这些学号是合数的同学排到另一边,仍然坐在这里的同学的学号是什么数?③坐着的同学中学号是质数的请排过来,剩下的都是合数吗?④除1号同学外,还有哪些同学还坐着呢?大家猜猜看。⑤坐着的同学依次报出自己的学号。[评析: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非常接近的数学问题而进行的生动游戏,不但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无处不在”。]六、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师:我们在前面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师:请你拿出充足的理由说明下列说法正确与否。出示:①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②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③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④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评析:前后呼应的总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七、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介绍师:同学们今天不仅学得认真,而且会学习有方法,老师忍不住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与今天学习内容有关的世界性数学难题,你想不想见识见识?它是由一个名叫歌德巴赫的数学家提出的。师(出示“歌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或者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读一读这句话,你能理解这句话吗?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怎么办?生: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验证,如果我们能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这个猜想是不成立的。师:你的想法很好,如果能举出一个反例,这个难题今天就被我们解决了。怎么举例呢?生:先选择一个符合条件的数,比如先选6,6可以表示成3+3,与这个猜想相符。师:请每个同学自己再举一个例子,看看它是否仍然成立。在小组内一起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小组活动)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我们所举的例子都与这个猜想相符。生2:我们所举的例子也与这个猜想相符。……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都与这个猜想相符,不仅如此,数学家们借助计算机对很多、很大的偶数进行了研究,结果都与这个猜想相符。可是这个说法至今却还没有得到证明。我国的一些数学家如陈景润、王元等,研究这个问题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说不定将来有一天,我们班的数学爱好者中就有一人证明出了这一猜想,老师期待着这一天![评析: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总评:作为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在这样的课的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教者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尝试。首先,即使是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教者仍然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教学,从研究方法的选择到概念的得出、完善与应用,无不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完成。此外,教者还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这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次,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探索欲望,原因就在于教者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了有效地加工和重组,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遇到挑战,并不断在这些挑战中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学习乐趣。这个过程还应验了一个观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来自于数学本身。](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7册第11单元。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理解寒暄、懒散和志存高远的意思。2.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让学生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渗透转折句式的用法。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3.学习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你们认不认识。(师写室。)生:(齐读。)室。师:室当什么讲?生:屋子、房间。师:说得对。接着看,(师在室前板书扫一。)可以连起来读一读。生:扫一室。师:扫一室什么意思?生:打扫一间屋子。师:这是我们经常做,也是很容易做的小事。再看,(师板书扫天下。)现在你们有疑问吗?生:天下那么大怎么扫啊?师:问得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扫一室与扫天下。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又有什么问题?生: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生: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师:俗话说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师: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读了课文,可能有人还不太熟练,现在把课文再快速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生自读课文。)师:老师把课文中需要我们认识的和难读的词语都找了出来,(出示课件)看看谁能读准确。(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指导难读或难理解的字词。如:着实要读准字音zhuo。联系上下文理解寒暄的意思等。生读完一遍词语后,师再随意指名读。)师:认识了生字词。就可以顺利地读课文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告诫他:连一问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师:概括得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生:陈蕃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愿意去干打扫房间的小事。而薛勤却认为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师:看来,同样是扫一室这件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生:第1段。(指名读第1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师:谁想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生:他是个志存高远、喜好读书、生活懒散的人。(课件相应词语变色。)师:什么叫志存高远?生:就是有很远大的志向。师:那么懒散又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懒惰、散漫的意思。师:人志向远大、喜好读书是好事,而生活懒散却不是好习惯。在一句话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意思或观点等正好相反时。中间就用但字连接。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一下。(生齐读句子: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师:在这句话里,如果把但字去掉,还有哪些词可以替代它呢?生:可以换成可字。生:可以换成可是。生:可以换成而。(生每换一个词,师都让其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同时体会转折的意思。)师:课文中从哪里能具体地看出陈蕃的志存高远、喜好读书和生活懒散呢?能自己找找吗?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生画句子,师巡视。)1.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生活懒散。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生活懒散的?生:我画的是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生:陈蕃的书房也太脏了,而且还很乱。师: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陈蕃书房的脏和乱,那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好不好。(出示句子:屋子里很乱,桌子上有书和杂物,上面有灰尘;地上有垃圾,墙壁上有蜘蛛网,屋里肮脏,空气污浊。)生:这样写不好。虽然也在说屋子的脏乱,但是写得不具体。生:这样写让人看不出到底哪脏,哪乱了。生:原文中说桌子上满是灰尘,个满字可见灰尘之多。可是改后,就不能表现出灰尘多了。生:还有,地上有垃圾,表现不出垃圾到底有多少;墙壁上有蜘蛛网,是多是少,也不明确。所以还是原文好。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把书房的脏乱写具体的呢?首先,先写对这间屋子的总体印象是生: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师:(小结。)这段话有条理、有顺序、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书房的脏乱,从而突出陈蕃生活的懒散。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师: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话,要表现出书房的脏乱来。(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2.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志存高远。师:这么懒散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出乎薛勤的意外,所以文中说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有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志存高远的?生:我画的是一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出示相应文字课件。)师:这一段你读懂什么了?生:陈蕃只是一心想成就大事业,不愿意做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师:陈蕃一心想成就大事业,对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不屑一顾。他认为即使不清扫屋子也不妨碍他日后干大事。所以我们在读陈蕃的话时要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呢?生:要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师:好。那你们谁愿意试一试?(指名读。第一名学生读得不到位,师做了范读,然后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3.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喜好读书。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喜欢读书的?生:我画的是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从这句话能看出在薛勤到来之前陈蕃就在书房看书,他的书房都那么乱了,他还能呆得下去,说明他很爱读书。生:老师,我还从一个地方能看得出来。第3段说,他的书房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也能看出他每天在书房呆的时间很长,有可能边吃东西边看书,所以也能看出他喜好读书。师:这么喜好读书的人,又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可以说是一个人才啊!可是生活上他却很懒散,让薛勤看到后感到他的做法很不妥当,那么薛勤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第5自然段。)师:薛勤的观点是生: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师:如果这句话意思不变,还可以这样说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的。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哪个表达得更好,为什么?生:我认为原句好,因为它语气表达的强烈。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好,那我们再读读原句,体会一下这种强烈的语气。(生齐读。)师:这里还有一个问句,你能意思不变,也换一种说法吗?(出示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生: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是不能做成大事的。师:看来薛勤在心里暗暗佩服陈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不足。薛勤不愿看到自己朋友的孩子空有大志,而日后一事无成,所以才语重心长地劝陈蕃。那我们就再读读他俩之间的对话好吗?生:好!师: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生分段朗读。)四、联系生活,明白寓意师:听了薛勤的一番话,陈蕃会有改变吗?生:他会有改变的。因为文中说,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既然是有道理的话,他一定会听的。师:他会怎么做呢?生:他会立刻收拾自己的书房。生:今后他也会做一些生活上的小事。生:他会从小事做起。因为在干好小事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养成一种做事认真的好习惯,这样将来才能做好大事。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生:有道理!师:让我们把赞许的掌声送给他,好吗?(生鼓掌。)师:陈蕃听了薛勤的劝告后成就自己的大事业了吗?(生摇头,表示不知道。)师:我们来看一个小资料。(出示介绍陈蕃的资料,师读:陈蕃,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e],被世人所称赞。)师:看来,陈蕃真的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当初他不做身边的平凡小事,就难以成就日后的大事业。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扫一室仅仅指打扫一间屋子吗?生:是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师:那么扫天下呢?生:是指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师: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师:刚才还有一位同学提到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是谁呀?(师指名刚才提此问题的同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师:所以有一句名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师:最后老师再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齐读。)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迈出一小步。就不能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的河流,就不会有大江大海。师:希望你们能用这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评析:刘老师的课堂教学温婉中透着灵动,洒脱中不失严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师生以文本为依托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是学生对文本和精神的重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本色回归。正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一、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扫一室与扫天下的辩证关系正是本文的重难点。因此。课堂伊始刘老师紧紧抓住题眼。由室依次引出扫一室与扫天下。刘老师引领学生通过读、画、议,感受陈蕃志存高远,不屑扫一室的大丈夫思想,和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语重心长。在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整节课设疑入手,释疑收尾,首尾呼应,既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又彰显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这不是简单的原点回归,而是在原点基础上的升华。学生从开课时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到结课时只有做好平凡小事,才能成就轰天伟业的思想提升,正是在主动的探究中形成和发展的。二、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在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亮点一,但字的换词处理。刘老师先让学生明确句意的转折,接着可是、但是、而等词语的替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陈蕃志存高远的优点和生活懒散的缺点之间的矛盾,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使主人公陈蕃的形象进一步丰满,为下文深入理解他不屑扫一室的性格特点打下伏笔。亮点二,句群的比较。在学习第三段时刘老师去掉满是、到处、不少等修饰成分,让学生与原文对比哪种写法更好?在比较中学生感受作者的用词精当,领悟把内容写具体的科学方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亮点三,反问句的训练,体现层次性。刘老师通过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和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的的句式对比,让学生体会语气的强弱,领悟反问句的特点与作用。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另一反问句,由学生转成陈述句,自然是水道渠成。亮点四,朗读训练,扎实有效。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紧紧抓住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得意等词语,通过品读、范读、悟读、有表情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体悟陈蕃不愿做小事的糊涂思想和胸怀大志的自命清高。学生读出了词语的色彩,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更读出了词语背后丰富的意蕴。整节课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相得益彰[教学片断一]:
师:现在,让我们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五马上就要发射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逼近,听(播放滴答的钟声),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紧张极了。
师:紧张到什么程度?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的心弦绷得紧紧的。
师:你把紧张的心情说生动,说形象了。
生:我的心都快快跳到嗓子眼了!
师:夸张的方法把你紧张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生:我心里好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师:你还能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是呀,当时人们的心情也是这样的。
出示: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师:谁来读一读,把你刚才体会到的紧张心情表达出来。
[教学片断二]:
出示: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师:读读这段话,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生:无比的激动、喜悦、自豪。
师:当神五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但不同的人他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让我们走近他们身边来倾听他们的心声。现在老师就是新闻记者,我来采访大厅中的人群。
师:您好,总指挥先生,看到神舟5号发射成功,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我们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而感到无比的激动,自豪!
师:虽然你的话不是激情澎湃,但同样饱含着深情,我能听出你的喜悦、自豪之情和对祖国深沉的爱。
师:接着要采访和杨利伟一起备战神5的宇航员。您好,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太自豪了,我们中国的载人飞船终于上天了!
师:您是和杨利伟一起备战神5的宇航员,但最终你没有被选上,你为什么还这么兴奋、激动、自豪呢?
生:杨利伟的胜利就是我们中国的胜利,我为我的战友自豪!
师:响亮的声音,你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的胸襟让人敬佩!
师:最后,我要采访指挥大厅里普通的观众,您好,您和我们一样,是目睹神5发射成功的普通的中国人,此时,您的心情怎样?
生:我太激动了,我们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杨利伟真了不起!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前进了一大步!
师出示: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
师:谁能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去,读好这段话。
生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交流,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热泪盈眶
师:是呀!此时此刻,中国人怎么能不扬眉吐气?中国人怎能不充满着澎湃的激情?中国人怎能不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让我们一起来表达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
生读。
[简析]:
通过阅读、思考,联系上下文体会飞天前人们紧张的心情以及飞天成功后无比喜悦和快乐是本课教学重点,心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果学生没有亲身经历,是很难进入文本体会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的。所谓情动于衷而发,如果让学生情动于衷,我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是一个好的方法,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揣摩他人的心境也是一种方法,这两个片断正是运用了这样的两种方法,抓住文本中诱发学生情感的关键点,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同时,让学生用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紧张到什么程度?能具体说说吗?,又如读了这段话,你联想到了哪些成语?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载歌载舞、热泪盈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把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感悟来实现教学目标,既培养了良好的学语文习惯,也提高了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师:猜谜语:鼓眼睛,宽嘴巴,尾巴要比身子长,吐个泡泡送大家
生:小鱼
生:金鱼
师:一个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生:荷花
师:没有完全开放的荷花,我们叫它?
生:花苞。
师:你见过吗在哪见过
生:在池塘里。
师:有没有见过其它的花苞?
师:含苞欲放的叫花苞。
师:给金鱼和荷花找个家,在哪里呢
生:在池塘里
生:在小河里
生:小溪里
师:我们来看一下,出示小黑板:小金鱼在清澈的池塘里干什么?
生:吐泡泡,
师:好像在?
生:比谁吐的泡泡多,
生:好像在对话。
师:在与谁对话?
生:荷花
师:会说些什么?
生:说笑话。
生:荷花姐姐,你的花瓣可真美丽。
生:还会跟荷叶说,你身上是绿色的,很漂亮。
师:碧绿碧绿的,真漂亮,你身上的颜色也很美呀。
师:小金鱼的心情?
生:很开心。
师:是呀,可以吐泡泡,可以谈话,多开心呀。有人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把书翻到83页。自己来读读,看谁读得好。
生自由朗读。
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生:不是开嘴笑,是咧嘴笑。
生再读,读正确了。
师:什么叫咧嘴笑?
生:就是笑得很开心。
又请一个学生读。
师:我们已看过这幅图了,小金鱼与荷花苞很开心,能读出这种开心的心情吗?
生读,读得很有感情。掌声鼓励。
师:现在我们一起笑眯眯地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请小朋友自己笑眯眯地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小朋友听。
生同桌互读。
师:觉得自己读得好的、有进步的在儿歌旁边画个小笑脸来鼓励一下自己。
生自己画。
师:刚才我们在儿歌里看到这两个字:苞、泡(板书),你认识它吗?谁来读?
生读。师板书拼音。
师:仔细看看这两个字,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一个包。
师:你真了不起,你已认识了包字。
生:书包的包。
师:怎样来记?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生:包是半包围结构,包字头。
唱读记忆。
师:组几个词吗?
生:书包
生:包公
生:皮包
生:面包
生:包子
生:包青天
师:小朋友给包找了许多好朋友,在苞、泡里都有包,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上下结构一个是左右结构
师:看看读音呢?
生:字音相似的。
师:我们已学过类似的字,利用包的字音来记住读音,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来学习。
师揭题,板书课题。
生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认读生字,记住字形。
生:每个生字都有一个包,
师: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了这一课的生字。
生:我记住了泡,书包的包加上三点水。
师:水泡的泡为什么是三点水?
生:与水有关;
师:花苞的苞为什么是草字头?
生:与花有关
师:与植物有关。
生:我记住了饱,
师:食字旁与什么有关,与吃的食物有关。
师:饱是什么意思。
生:吃饱了。
师:师拿出一些豆荚,请小朋友来找出饱满的豆荚。
生上去找,说:这是饱满的豆荚。
片断一:分层品词,赏雾凇秀美
师: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一下你最愿意用文中的哪一个词来描写雾凇奇观的美。
生:我用千姿百态,因为这个词写出了雾凇各种各样的美丽姿态。
师:是呀,千姿百态确实写出了雾凇姿态的美。
生:我用琼枝玉树这个词,因为它告诉我枝头上的霜花像玉一样美。
师:琼是个生字。它指什么呢?
生:琼是指美玉。
师:琼和玉常用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好的酒叫(学生说琼浆玉液。)
师:漂亮的房子称(学生说琼楼玉宇。)
生:我用洁白晶莹,因为它把雾凇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美写得很形象。
师:雾凇的确是一道秀美的奇观,而它的美也确实不能用一两个词道尽。
多媒体出示:
雾凇奇观
洁白晶莹缀满枝头
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平方厘米,64÷6=10……4,还多4平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习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总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作者:佚名转贴自: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点击数:81
《母亲的恩情》教学谈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com】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www..com】
太仓市朱棣文小学
本文网址://m.jk251.com/jiaoan/6697.html
上一篇:数学教案-直线
下一篇:数学教案-整式相关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