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既不要骄傲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只要合理利用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就能发挥他的作用,实现他的价值这个道理。
教学实录: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裂缝水罐完好无损不禁骄傲惭愧
渗出浇灌日复一日挑水工
1、指名读词语
2、选择三个以上的词语说一句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话。(指名2-3人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
1、揭题,齐读课题。
2、自由读第一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相机:你就是这只完好的水罐,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说)
你会对破水罐说些什么?破水罐又会想些什么?(同桌说说、演演)
3、惭愧的破水罐向挑水工道歉,他对挑水工说了什么?挑水工又是怎么说的?(小组分角色读第2小节、赛读、评读)
4、挑水工为什么要破水罐注意路旁的鲜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三小节。
5、当破水罐看到路旁的鲜花时,它感到怎么样?(一丝快乐)为什么快乐?为什么只是一丝快乐呢?
6、能把这个“一丝”去掉吗?为什么?
7、破水罐再次向挑水工道歉,挑水工是怎么劝说它的呢?细细地读一读挑水工的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人物,归纳寓意
1、这篇课文里有三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教师归纳寓意。
四、拓展
想象说话:从那以后,破水罐再也不自卑了,而是默默地浇灌着路旁的鲜花。一天,完好的水罐忍不住对破水罐说:“你看我,每次运的水是你的两倍,你真没用!”
破水罐会说什么呢?(同桌交流、指名)
一、看一看,比较物体的质量
1.老师和同学谁重。
(学生张齐和老师站在一起)
师:我们俩站在一起,比一比,你能想到什么?
生:钱老师高,张齐矮。
师:也就是钱老师比张齐——
生:高。
师:张齐比钱老师——
生:矮。
师:这是在比高矮。还有谁想比什么啊?
生:钱老师比张齐重。
师:好,轻重比出来了。我比张齐重,张齐比我——
生: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你的个子大,张齐的个子小。
生:大人食量比小孩大,大人比小孩吃得多,所以大人比小孩重。
2.什么物体比较重。
师:刚才几位小朋友说张齐比我轻,我比张齐重,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来的。
师:要比较两样东西或两个人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眼睛看。请你接着看一看周围,还有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重,哪样东西比哪样东西轻?
生:桌子比椅子重,椅子比桌子轻。
生:房子比电灯重,电灯比房子轻。
生:柱子比凳子重,凳子比柱子轻。
……
师:这是一本语文书,我拿一把尺子出来。
生:书重,尺子轻。
师:“看一看”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3.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接着老师再请你看一看,老师拿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球(球用不透明的纸包着),一个是铁做的铅球,一个是用皮草做的垒球,那肯定是——
生:用铁做的重,用皮草做的轻。
师:但是这两个球是一模一样的,你能看出哪个是铅球,哪个是垒球吗?
生:(摇摇头)看不出来。
师:看来用眼睛看一看的办法比较物体的质量有时是不行的。
二、掂一掂,比较物体的质量
1.两个一样大的球谁重。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够知道这两个球究竟哪个重,哪个轻呢?
生:用手掂一掂。
师:请你来试试看。
生:左边重的是铅球,右边轻的是垒球。
师:对了,有时候我们看一看就能看出来了,但有时候看不出来,我们还可以用手去掂一掂谁重谁轻。
师:请你掂一掂桌上的东西,哪样重哪样轻?
(生尝试)
师:这说明“掂一掂”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可以!
2.掂一掂质量非常接近的两个物体。
师:看来“掂一掂”也是个好办法。请你左手拿着语文作业本,右手拿着数学作业本,掂一掂,掂出什么来了吗?
生:数学作业本比语文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语文作业本比数学作业本重。
生:我觉得两个作业本一样重。
师:啊呀!两个作业本比较,用手掂一掂有三种不同的意见。这怎么办呢?说明了什么呢?
生:两个东西差不多的时候,“掂一掂”也不行了。
师:那怎么办呢?
生:称一称。
……
师:盗铃人认为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请大家小组内交流意见。
(评点:设置疑点,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形式,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1:我们觉得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课文第一句写了手一碰铃铛就会想,要听不见就必须捂着耳朵。
师:这个小组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不错!还有吗?
生2:从图上看,盗铃人只捂住了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还是听得见,所以我们认为他想错了。
师:看得真仔细,我有点被说服了。
生3:可我们刚才做了实验,捂住耳朵确实听不见声音。
生4:盗铃人只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见的。
师:说得好!“别人”是些什么人?
(评点1:三次表扬,即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老师不明确表态,激发学生争议的兴趣。
评点2:从学生口中的“别人”这个词语引导学生想象,从而得出、验证“捂住你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的判断。)
生5:铃铛的主人。
生6:过路人。
生7:做买卖的人》
……
师:对呀,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还是听得到,还是会发觉,自己认为能?
生:欺骗别人。
师:更可笑的是,就像健宇所说的,他只捂住一只耳朵,他自己还是听得见铃声。盗铃人不仅欺骗别人,还欺骗自己。这种愚蠢的人会有什么下场,我们继续学习。
本文网址:http://m.jk251.com/jiaoan/9351.html
上一篇:珍珠鸟教学反思优秀模板
下一篇:顶碗少年教案优秀模板